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北方企业新闻网> 产业经济>> 文旅>正文内容
  • 从冰雪名城到冰雪新经济:构建全域生态,驱动产业未来
  • 2025年10月22日 来源:国际商报

提要:冰雪名城作为冰雪文化的天然载体与冰雪运动的核心发源地,始终是冰雪经济蓬勃发展的核心引擎。每一座冰雪名城都镌刻着独特的历史脉络、自然禀赋与产业基因。而冰雪新经济正以科技、文化、旅游等多元领域的深度融合为特征,重塑传统产业形态,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潜能。

冰雪名城作为冰雪文化的天然载体与冰雪运动的核心发源地,始终是冰雪经济蓬勃发展的核心引擎。每一座冰雪名城都镌刻着独特的历史脉络、自然禀赋与产业基因。而冰雪新经济正以科技、文化、旅游等多元领域的深度融合为特征,重塑传统产业形态,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潜能。

在日前举办的2025国际冬季运动博览会冰雪名城与冰雪新经济论坛上,亚洲数据集团华南区总裁池敏指出,在冬博会十周年的节点上,中国冰雪产业已从“滑雪道终点”的单一场景,迈向以冰雪名城为载体的复合型经济生态。

池敏认为,成功的冰雪名城不再局限于自然雪资源,而是通过构建“冰雪+”价值体系实现破局:长春以电影文化为内核,崇礼以低碳文旅小镇为特色,北京首钢园则将工业遗址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这种转型的核心在于,将季节性滑雪客流转化为全季、全域、全业态的消费“留量”。

“在这一过程中,数据与创新正成为驱动冰雪新经济的双引擎。‘数据雪源’正取代传统自然雪资源,通过消费者行为洞察、产业链分析与市场趋势预测,为冰雪名城的规划与运营提供精准导航。”池敏说道。

冬季运动专家、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原副主席朱承翼观察到,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后,冰雪产业步入了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政府对冰雪产业的重视程度空前提升,二是产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大量专业人才。然而,冰雪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须避免同质化竞争,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他还特别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呼吁社会各界合作加强冰雪人才的培养,夯实产业可持续发展根基。

面对全球竞争,冰雪名城正通过多维创新实现突围。北京雪帮雪业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市滑雪协会副主席伍斌在解读《2024—2025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时指出,上一个雪季中国滑雪人次创历史新高,且已进入全球前五,但国内多数滑雪场规模小,仅有181家滑雪场配备缆车等设施,硬件方面与强国存在差距。

不过,我国室内滑雪场发展迅猛,数量已超全球半数,未来或接近100家,而室内滑雪场的爆发式增长与室外滑雪场集中度的提升,正是当前市场的两大特色。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室内滑雪场的爆发式增长成为一抹亮色,其数量已占全球半数以上,与室外雪场集中化趋势共同构成了当前市场的两大特色。

如何让冰雪旅游从本土魅力演变为全球吸引力?日本安比国际度假村的实践提供了国际化样本。安比数字与营销事业本部部长李卓婷谈到,安比从四个维度进行了升级:在滑雪体验方面,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板、双板的滑雪体验,而是开放多元雪区,提供个性化教学,满足各水平滑雪者需求;在雪后活动方面,与当地文化相结合,雪鞋徒步、雪地香蕉船、手工体验等活动愈加丰富,让不同滑雪者都可以找到各自的爱好;在雪场建设方面,硬件多样化、软件国际化,全方位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在市场经营方面,利用不同的社交媒体,或个性化营销,或网红带动,双向互动,打造四季皆宜的旅游目的地。

展望未来,李卓婷说:“希望能够融合全球视野与在地文化,携手多品牌大力推广四季旅游,全力打造连接自然、文化与世界的优质平台。”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分党委书记、院长蒋依依在解读《2024—2025滑雪旅游预测报告》时指出,随着“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及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冰雪旅游迎来战略机遇期,呈现出供给提升、市场扩张、消费迸发等新特征。场地建设“南展西扩东进”成效显著,北方室外滑雪蓬勃发展,南方室内滑雪渐热,“南客北上”趋势显著。

作为一名从业20余年的“滑雪老兵”,北京瑞雪众旺滑雪场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安亚忱将中国滑雪场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探索期”(1996—2015年)、“奥运快速增长期”(2015—2022年)和“后冬奥时代”(2022年至今),并指出,目前滑雪场也面临一些发展挑战。

谈及如何破局,安亚忱表示,关键在于理念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核心IP、借助科技赋能以及构建完善的人才梯队。展望未来,中国滑雪场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责任编辑:周峰菊
相关新闻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新闻排行